高压水电阻起动柜是为改进大中型绕线式沟通异步电动机的起动性能而研发的新型起动器,它是通过在电机转子回路串入液体电阻,主动无级调整电阻阻值使其由大变小后为零,进而完成电机无冲击地下滑起动。⑤电阻的调整测量值和计算的电阻值对比如偏大应增大电阻液浓度,否则应降低其浓度,调节方法是过大再加入一些电解粉,过小用软管抽出部分电解液再加水。适用于建材、冶金等职业的球磨机、风机、轧机、破碎机、水泵等70-6000KW电动机的重载起动。
.滑润起动:对设备无机械应力冲击,可延长电机和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起动电流小且稳定,对电网无冲击。起动电流小于额定电流的1 .3倍。可以下降电机重载起动对变压器容量的请求,减小一次性出资。
.可接连起动5-10次,且具有点动功用。
.可低压起动。只要电网电压能确保电机正常运转,就能确保顺畅起动。
.具有起动超时、超温、失压、超行程等多重保护功用。
.构造简略、牢靠、悉数操作主动化、装置、保护便利。
水电阻软起动装置采用PLC控制,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电动机的启动过程进行模拟器起动,使电动机起动的全过程可预测、可调整、可控制。系统组成如图一所示。3倍,有效减小电机启动对电网的冲击,因而在近年来广泛受到用户的亲赖。在电动机的定子回路中串入电液变阻装置的三相电阻,QF1为主电机运行断路器,QF2为星点短接断路器,SR为电解液变阻器,QS2为隔离开关。
QYJ为励磁装置投全压继电器的常开接点,KA1为PLC控制星点闭合中间继电器的接点,KA3为PLC故障跳闸出口控制星点断开中间继电器的接点,K1为防跳继电器,H为星点柜合闸线圈,F为星点柜跳闸线圈,R1为1欧姆/25W电阻,3TA、4TA为电流互感器,SB6、SB7为手动星点柜闭合、跳开按钮,HL9、HL10为星点柜断开、星点柜闭合指示灯,FU1、FU2熔断器,电解液变阻器是由3个相互绝缘电解箱组成,内部分别盛有电液及一组相对应的导电极板,动极板通过传动机构及伺服系统控制运行,司服系统受控于PLC,PLC系统利用内部计算机软件对起动过程进行控制,起动开始根据电机电流大小自动的调整液阻值(动极板的开始位置),使整个起动过程在较小的启动电流,均匀升速而液阻无级切换,从而实现电机的软起动。2、水电阻软起动柜水箱:好的水箱厚度、柔韧性、耐高温、绝缘好、化学稳定性都很好。
经过周密地研究、严谨的计算和科学地施工,实现了主电动机加装了水电阻软起动装置作为电动机的起动目标,电动机起动平稳,启动时间8S,母线压降100伏左右,与传统的变频、电抗器起动方式相比较,有着阻值可调,起动过程的平稳,结构简单维护量小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7*U2e/I2e式中:U2e:电机转子回路的开路电压(V)I2e:电机转子回路的额定电流(A)。
水电阻启动柜,电机软起动柜液体电阻起动柜主要由以下几个局部组成:水箱、极板(分动极板及静极板)、传动机构、限位机构(行程开关)及相关电器元件,如继电器(或PLC)、工夫继电器、接触器、按钮、指示灯等状置构成适用于三相交流50Hz,额外任务电压爲380V~10KV,额外功率爲75kW~10000Kw绕线式,适用于交流电动机的重载平滑软起动,尤其是电网电压不稳或偏低的工矿企业。因此我们在使用中有时将上下限位开关备用并联双保险式,坏了1只另1只仍可控制。
一、次要功能特点
○软起动,起动电流小:Iq≤1.3Ie(A)
○降低了电机起动升温,无效地延伸电机运用寿命;
○起动进程平滑,对机器设备无冲击;
○可延续起动5~10次,起动功能优于频敏起动器;
○对电网要求不高,不会发生谐波而影响电网;
○构造牢靠、复杂,装置、维护方便;
○通用性好,可适用任何负载情况下电机软起动,特别适用于重载起动;
○具有起动超时、失压、超行程、超温等多重维护功用。
高压水阻柜性能特点
1、起动电流小,起动电流可控制在额定电流的2-3.5倍;连续起动次数:不少于3次;
2、起动平滑无冲击,起动时间:10~100S范围内可调整,延长主电动机及拖动设备的使用寿命;
3、起动转矩大,不受电网质量的影响;
4、起动电网压降:相对全压不大于 5~10%Ue;水电阻液正常工作温度:0~70℃。
5、选用温度和电流闭环控制,起动性能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
6、高压水阻柜可调性好;
能根据设备负载情况现场调配起动电流,达到起动效果。
7、高压水阻柜可恢复性好;
水箱热容量大,能连续起动,不会烧毁,维护简单。就算电阻液蒸发,也可补充清水恢复其性能。
8、无谐波污染;
高压水阻柜的使用不会产生高次谐波,免除对电网的污染。
当然也可选用通信功能,实施远程监控;选用液晶显示控制屏,实时显示起动曲线和系统状态。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10kv液阻起动柜电解液的瑞麒电气于2025/4/30 22:49:39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xiangyang.mf1288.com/rqdqgs-2859023752.html